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高考改革方案,这些高考改革问题需要回应!

肇始于2014年的新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先从浙江、上海两地试点,再后来,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地推行,到了2018年,新高考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原定有18个省份进入新高考模式,但最终只有8个省份宣布推行。而且是到了2019年5月份才公布。2019年以后直到现在,还不知下一批有哪些省份会推行新高考?


新高考政策出台之初规定:高中阶段文理不再分科,高考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必考科目语数外的卷面原始成绩,一部分是由学生从剩余的6、7科(理化生史地政、技)中选择3科的选考科目成绩,其中选考科目成绩因为无法直接比较,就采用赋分制,按照学生的排名确定高考成绩。同时,由各高校提出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在学生的所选科目中,只要有一科满足高校专业的科目要求,学生就可以报考该学校的该专业。

这种规定在改革伊始,便充满了争议和非议,因为选考科目要求给学生太多的自由,举个例子,浙江理工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确定的选考科目要求范围是物理、技术、历史。由于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学生仅需1门选考科目相匹配就可报考,报考学生即使选考了历史、地理和政治,符合规定,大学也必须招收。

但是,一个几乎等于没学习过物理学的学生,怎么可能学好建筑学专业?这还只是个案,有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强行要求学生选报一些容易得高分的选考科目,结果高考成绩很优异,学生也进入到了高层次的大学,但是在专业学习时,还要大学为这些学生补高中没有上好的物理、化学等课程。

再有,由于选考科目的自由选择,大量的学生都选了容易得高分的轻松科目,而报考物理化学等繁难科目的学生大幅度下降。又因为赋分制是根据学生排名来确定分数的,而不是其卷面原始分数,所以原来本想报考物理的中等学生也不敢选报物理了,因为没有人为他们堑底,他们就有可能原始分还不错,但赋分则变成了最低的那一部分人。造成物理、化学等繁难科目无人选择的困境,以至于浙江出台了熔断机制,只要选考物理科目的人数少于6万,就按6万人来赋分。

其三,由于在选考科目时间安排上,强调给学生多次机会,于是,选考科目在高二上学期时就相当于进行高考了。许多高中学校为了帮助学生考取高分,就在高一完成了高中三年的课程,到高二时,在参加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获得一个较高的排名,进而获得高分。而反应过来的其他学校,也紧紧抓住每次选考的机会,哪怕上次考试已经获得高分,但为了在高考中得高分,就不能让其他人在下一次获得高分,于是,每次选考都要参加。如此以来,为了减轻负担而给学生创造的多个考试机会,却因为都想每次得高分,而加重了原来的负担。进而导致高中学校老师、学生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鉴于此,后来的省份实行新高考时,就进行了改革,把选考多次变成选考一次,都统一放在高三下学期高考时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各中学为了获得高分而出现抢跑的局面。对于学生弃选繁难科目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高校专业科目要求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科学设置专业的科目要求,同时在第三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对原来的6选3模式(浙江还是7选3模式)进行了改革,变成了从物理、历史首选一科,然后再从化学、地理、生物、政治四科中选两科,也就是所谓的312模式。

其中物理、历史不再实行赋分制,而是以卷面原始分计入,学生首先分成了以物理为首的理科大类,和以历史为首的文科大类。而高考时学生的排名和招生计划的编制都按照理科大类和文科大类分别进行。这其实就相当于原来的文理分科了,不同的是原来文科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史地政,现在有6种选择(详见下表),原来理科有一种选择物化生,现在有6种选择(详见下表)。


如此以来,实行强制性的选择物理和历史的规定,让弃选物理的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同时,化学和地理又面临弃选的困境,于是有人就提出实行321模式,就是强制性的首选2科,比如理科的话,强制性首选物理化学,文科的话,强制性首选历史政治,最后剩下两科地理、生物自由选择,于是,321模式就变成了下面这种组合。


从原来的20种、35种选择,变到了后来的12种选择,再到现在有些人提到321模式下的4种选择,再差一步,就退回到文理分科时代!这样说来,新高考改革岂不成了瞎折腾?

另外,由于新高考的推行,高中的教学实施需要选课走班,很多学校的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存在着欠缺的问题。于是,对于新高考改革,很多人不再积极推行,而是等、靠、要。看上面怎么办?那么一度轰轰烈烈,如今却面临破产的新高考改革到底该如何推行下去呢?

我们认为:为今之计,最需要的是回归初心,追根溯源!探寻教育以及高考改革的大本大源,在此基础上寻找新高考改革顺利推行的破解之道。

首先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制度对于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的重大贡献。国家总理李克强、经济学家张维迎、马云、马化腾等一大批杰出人才都是在恢复高考后的高考制度下培养出来的。

既然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改革呢?这是因为教育、高考等作为上层建筑,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需要,教育也罢,高考也罢,其首要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培养人才。的确,在上世纪80、90年代,传统的高考制度为我们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但是,其弊端也在逐渐暴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逐步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原来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才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才体制或者说升学就业体制为包上学、包就业,包当国家干部,国家每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单位的用人需求)制定劳动人事计划,然后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到不同的用人单位中去。这在经济规模小、结构简单的计划经济下是可以顺利实施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规模日益扩大,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市场主体对用人自主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日益希望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合适的用人单位。正是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国家逐步地进行了人才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用人体制,即自费上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市场经济模式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个性化日趋突出,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这一基本需求。

即个性化。因此,无论是高校培养,还是高考招生录取,都向这一需求看齐。而传统模式下的统一高考,学生们比拼的就只是文理科总分,谁的分数高就录取谁。这种只有一把尺子测量人才的情况,难免就会让很多个性化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因此,这才有了高考改革的基本动力。


其次,我们再来看怎么改革的问题,当然一开始,还是在政府层面考虑通过科目的不同组合来实现对人才更全面的测量,比如原来高考科目为文科是语数外史地政,理科是语数外物化生,后来实行了把史地政融为一体的文科综合,把物化生融为一体的理科综合。但感觉效果还是不理想,所以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试点实行自主招生,先在北大清华以至985、211等重点高校推行,后来又从高职院校推行高职单招。目前来看,这一改革输赢各半,从重点大学、一本院校的自主招生来看,已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强基计划。但自主招生的精神已经很少了。

而另一半,高职单招,却推进得很顺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到了2014年,国家终于下定决心进行全面彻底地高考改革了,这一次提到了文理不分科,选考科目自主定,力图打破原来的只有文理两种模式下招生录取。让学生在更多的赛道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浙江有35种组合,就有35个赛道,上海以及后来的北京、天津、山东等地6选3模式,让学生也有20个赛道。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赛道越来越少,第三批进入新高考的省份,学生的赛道就剩下了12个,以至有人还提出了321模式,只有四种组合4个赛道,再往前走一步,就退回到文理分科时代的2个赛道了。

第三,改革的目标。通过上面对高考改革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推行自主招生还是新高考改革,其目的都在于给学生更大的权利和自由。也就是回答我们前面提到的社会经济对人才个性化需要的这一重大问题。不同的是,自主招生是高校提出招生录取标准,而新高考改革是政府主导的招生录取标准。在我们看来,自主招生应当是高考改革的未来和方向。

政府既然能够放权让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为什么就不能放权让高校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根据管理学的理论,决策主体只有实现责权利的一致才是科学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学业规划自主地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大学,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来自主选拔合适的学生,这里主要包括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规模以及考核内容和选拔标准的设定。可见,自主招生完全应当是高考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第四、改革的策略。其实对于高考改革的目标,绝大多数研究者以及业内人士都认同未来将走向自主招生。但是,我们不能一步到位全部实行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的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到现在已经是无疾而终。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步骤推行起来是多么困难。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高考改革路径与策略的研究。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思路的提出一定不能脱离我们的现实国情。

另外,就是研究高考问题一定要从社会经济大系统这一高度来分析,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不能只看到招生,看不到后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未来的就业。为什么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推行不下去?而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高职单招)却推行的很顺利?因为在就业市场上,重点大学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有着名校背景和光环的加持。因此,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就是优质的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资源就不宜通过自主招生来分配,因为毕竟在当下的中国,人们的诚信水平还达不到。只有通过政府组织的统一高考,通过分数的比拼,才能体现出高考公平。

为什么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推行得很顺利呢?因为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充分供应,对于毕业生没有光环和背景的加持,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主要比拼的是各自的能力和素质。所以人们对于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当资源充分时,可以实行按需分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但当资源稀缺并且是优质资源时,就不能按需分配,而应当按劳分配,在一定的规则下,谁表现得最优异,最分配给谁。这两种都是公平的,但它们是不同层次的公平。

第五、我们的思路。对于这次新高考改革,我们认为还是应当按照原来的基本设计来进行。当然,需要出台一定的配套措施。

其一,目前的312模式或者说6选3模式都可推行,但关键一点,要在高中学校中切实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在选科及填报高考志愿时,能够从未来的大学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而不仅仅是眼睛盯着怎么得高分。

其二,虽然学生在高一时有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可以选择,但是可以规定985高校(或者双一流高校)只按照文理分科模式进行录取。也就是说,针对985(双一流)高校,只有两种组合,一是理化生,可以报考985高校的理工科专业,一是政史地,可以报考985高校的人文科学类专业。而且这些学生的录取都是按照所有科目的卷面原始成绩进行排名确定。如此以来,可以避免考进这些高校相应专业的学生繁难科目(比如理化)不合格的现象。另外,统一高考,比拼成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谁的分数高,谁就可以拥有这类优质资源。进而体现高考公平。

其三,对于非双一流的普通院校,实行选考科目组合赋分比拼,然后决定录取。

其四,逐步推广自主招生,先在高职院校推广,争取高职院校逐步完全实行自主招生(高职单招),再逐步向普通本科院校推广。最后在一本院校以至重点大学中实施。什么时候可以在重点大学中实施自主招生呢?那就是等社会经济非常发达,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了足够多的优质就业岗位,而重点大学的牌子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无关轻重,这时再完全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就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考试服务平台”

分享到: